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32篇
航天技术   17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1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起落架着陆油气混合缓冲器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飞机起落架在着陆过程中承受较大冲击载荷,致使起落架缓冲器内部承受较高的油压和气压,对缓冲性能有较大影响。首先,在缓冲器轴向载荷的基础上推导缓冲器各腔压力公式;其次,使用二质量系统建立起 落架着陆运动微分方程;最后,应用 MATLAB/Simulink搭建起落架着陆缓冲器压力仿真模型,利用此模型分析不同着陆速度下各腔压力随时间与缓冲器行程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正反行程回油孔面积的油腔压力对缓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着陆速度下,各腔的压力在着陆过程的特定时刻呈现一定规律性;正行程回油孔不能太小,保证油液充满回油腔,反行程回油孔不能太大,保证油液充满主油腔;着陆冲击阶段的缓冲器内油压对柱塞的稳定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52.
在民用和军工领域存在许多环状工件需要分块切割,但现有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方法效率低、内应力大,通过发明、制造了一种圆形多工位同步加工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采用一根电极丝在机床不同位置,对环状工件同步进行径向切割。介绍了机床总体结构设计、电源研制、控制系统开发,并通过工艺试验验证了机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3.
基于速度和加速度约束的有限控制能力路径跟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实际系统有限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对非完整移动机器人提出一种完全满足速度和加速度约束的路径跟踪技术。根据系统状态方程分析了移动机器人维持无偏差跟踪状态的条件,先通过智能预测控制将路径偏差转化为同号状态,再应用滚动时域控制和约束条件设计一种改进型最优预测控制器。当路径跟踪开始时,控制量从零初值调整;当路径偏差同步消除到零时,控制量可在速度和加速度约束下及时调整到零。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技术的有效性,有限控制能力使该技术在工程应用时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54.
空间谱估计测向体制工程实现的暂时困难,影响了人们对其光明前景的认识。鉴此,文章提出了关于空间谱估计测向体制取得超过传统测向体制的精度、分辨力和对同频多信号同时测向的机理的物理解释和数学解释,以揭示这种新体制所具有的不可遏制的内在生命力。主要机理为,单点观察变为多点观察、样本域的扩张、参量估计更有效和变量方程的拓展。文章对几个实际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评介。这些系统已经展示出空间谱估计测向体制所具有的超过传统体制的优异性能。  相似文献   
55.
Ulysses observed a stable strong CIR from early 1992 through 1994 during its first journey into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fter the rapid latitude scan in early 1995, Ulysses observed a weaker CIR from early 1996 to mid-1997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s it traveled back to the ecliptic at the orbit of Jupiter. These two CIRs are the observational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atitudinal structure of CIRs. The first CIR was caused by an extension of the northern coronal hole into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during declining solar activity, whereas the second CIR near solar minimum activity was caused by small warps in the streamer belt. The latitudinal structure is described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three 26-day periods during the southern CIR. The first at ∼24°S shows the full plasma interaction region including fast and slow wind streams, the compressed shocked flows with embedded stream interface and heliospheric current sheet (HCS), and the forward and reverse shocks with associated accelerated ions and electrons. The second at 40°S exhibits only the reverse shock, accelerated particles, and the 26-day modulation of cosmic rays. The third at 60°S shows only the accelerated particles and modulated cosmic ray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access of the accelerated particles and the CIR-modulated cosmic rays to high latitudes above the plasma interaction region are presented. They include direct magnetic field connection across latitude due to stochastic field line weaving or to systematic weaving caused by solar differential rotation combined with non-radial expansion of the fast wind. Another possible mechanism is particle diffusion across the average magnetic field, which includes stochastic field line weaving. A constraint on connection to a distant portion of the CIR is energy loss in the solar wind, which is substantial for the relatively slow-moving accelerated ions. Finally, the weaker northern CIR is compared with the southern CIR. It is weak because the inclination of the streamer belt and HCS decreased as Ulysses traveled to lower latitudes so that the spacecraft remained at about the maximum latitudinal extent of the HC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56.
针对无摄椭圆轨道,推导了表示真实相对位置速度的状态转移矩阵,进而推导出了相对运动两点边界值问题的一阶解析解。所得结果不仅可指定转移时间、还可在时间范围内进行全局的燃料优化或在时间和燃料两者间折中;对于周期和非周期的相对运动均适用。仿真结果表明此解的归一化精度达到10-6。进一步的仿真发现相对转移过程的燃料消耗会随目标轨道偏心率的增加而增加;随长半轴的增加而减少;随初始真近点角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随着转移时间增加,燃料消耗的总趋势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57.
楼朝飞  张锐 《航天控制》2008,26(2):41-46
为了提高自旋导弹控制的性能,采用自旋导弹的惯测组合来扩充实时测量导弹在飞行过程中运动状态的能力。由于目前速率陀螺的量程和精度都不能满足测量自旋导弹大旋转速度的需求,因此在惯测组合中用地磁场传感器代替速率陀螺来测量绕弹体纵轴的角速度。本文主要利用地磁场传感器组合对自旋导弹滚转角、滚转周期的确定原理及工程可实现性进行研究,给出了采用敏感轴分别在弹体坐标系Oy1和Oz1方向的2个地磁场传感器实现自旋角速度测量的结构设计,分析了产生奇异的条件和地磁场传感器惯测组合的可行性,推导了利用地磁场传感器实现滚动角和滚动周期测量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流程,对所研究的结果通过了实物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58.
大型飞机自动化装配技术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许国康 《航空学报》2008,29(3):734-740
 简述了大型飞机及其结构特点,通过比较人与机器两种装配系统的特性,及分析装配自动化水平与装配成本等诸因素的关系曲线,指出了自动化装配技术在保证大型飞机结构长寿命、高效率、低成本研制和生产等方面的意义;对国外大型飞机的装配自动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简要分析了国外发展的几种主要自动化装配系统,总结了国外大型飞机的自动化装配水平;对西方国家在大型飞机自动化装配中采用的先进的装配理念和方法,如决定性装配方法等进行了概述。最后针对国内自动化装配水平低的现状和大型飞机研制和生产的需求,提出了发展模块化结构的自动化装配系统、贯彻并行工程理念、实现面向制造和面向装配的设计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9.
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风振响应频域分析及风振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规划中的世界第一高塔--舟山大跨越输电塔为工程背景,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塔线耦合体系背景响应与共振响应各自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塔线体系风振响应的频域简化分析方法.通过与单塔风振响应的比较,明确了塔线耦合作用对两种响应分量所造成的不同影响.与时域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采用频域分析法,不仅可以获得准确的风振响应,同时提高了求解的计算效率.以简化分析法为基础,选取粘弹性阻尼器为被动耗能装置,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混合遗传算法计算得到了塔线体系的风振控制方案,并通过理论计算与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对该方案的风振控制效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0.
薄壁件加工变形主动补偿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蔚芳  楼佩煌  陈华 《航空学报》2009,30(3):570-576
研究薄壁件加工过程中受力变形产生的回弹误差控制,提出了分层完全补偿和优化补偿两种加工路径补偿方法,建立了加工路径补偿优化模型,考虑了多次走刀间加工变形和切削力的耦合作用,并应用迭代算法求解路径补偿优化模型。以航空薄壁件单刃端铣加工为例,对完全补偿、分层完全补偿和优化补偿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分层完全补偿和优化补偿能更好地减少加工误差,为薄壁件受力变形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